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需要用那个时期的演唱风格来规范

日期: 栏目:中超 浏览:18 评论:0
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需要用那个时期的演唱风格来规范

  自从1931年,美声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发展,这种唱法逐渐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演唱风格。

  由于美声艺术的这种风格在表演形式,声音特征,发声方法等等越来越多的被移植或借用到其他的形式的演唱风格中去,我便想探其究竟,从历史的角度去关注这种艺术形式的来拢去脉,以及现在歌唱风格和方法的影响。

  一、歌剧与美声唱法的关系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下,17世纪初在佛罗伦萨诞生了一种划时代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早期的歌剧 (即抒情音乐剧) ,从此和声伴奏的立调旋律的独唱就取代复调合唱,音乐才与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1600年,佩里根据里努奇尼的剧本写了一部歌剧《犹丽执着》,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抒情性歌剧。

  佩里、卡奇尼、蒙泰韦尔迪等在歌剧的创作中为了仿效希腊悲剧的朗诵调而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朗诵性的曲调一宣叙调。

  它不同于歌唱性,旋律性较强的咏叹调,它的旋律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及语言的声调起伏紧密结合,于由宣叙调的出现,就产生了一个用什么声音来演唱的问题,童声或假音都和佛罗伦萨小组的艺术创作原则相悖,于是他们就突破保守的传统的束缚。

  决定采用自然的声音由男的演唱男角,女的演唱女角,为了使宣叙调的演唱是具有古希腊人在广场上演出悲剧朗诵调那样的效果,就不能采用声音虚弱的假声,就需要有充足的呼吸支持和丰满,明亮的共鸣、清晰、真切的咬字和洪亮而能致远的声音音质。

  为了要用独唱取代多数人的合唱,就要改进共鸣以取得充分的音量,这些就促使了佛罗伦萨小组的成员除了创作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于是就在前人,特别是维基的三幕仅供清唱用的16世纪恋歌剧《安菲帕那孛》的演唱的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了美声唱法。

  以上不难看出,是歌剧成就了美声唱法,但从另一个角度美声唱法也成就了,后来的乌尼采帝、瓦格纳、罗西尼威尔弟等的歌剧,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相互提携的关系,我们才看到了美声唱法,以及歌剧经典的百看不厌、经久不衰。

  更使美声唱法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演唱风格,我国的民族唱法从郭兰英、何纪光到吴雁泽、胡松华,从阎维文到王宏伟,从刘和刚到谭晶,无不受这一唱法的影响,并或多或少的移植了该声唱法某些方法。

  但遗憾的是,从戏曲唱法到洋用中用再到唱响新民歌,民族唱法始终没有自己的一个定位,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一种唱法的存在,肯定需要一定的作品作为依托才有可能经久不衰,而美声唱法做到了。

  从诞生的到现在将近400年的历史了,美声的演唱风格也走过一个不同的演唱几格时期,但这种不同没有离开美声的“通”“实”“国”“亮”“纯”“松”“活”“柔”八个字的规范。

  二、不同时期的演唱风格

  17世纪初歌剧产生之前的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是很狭隘的有限的,统治歌坛八百余年的中世纪古圣咏,则是一种单调的,没有节拍、节奏,对位、和声、曲式及色彩变化的单旋律独唱或齐唱。

  游吟歌手的音乐简单,手法平庸,而且总带着一种青年人的天真稚气,多声部的特歌,虽然增进了对田园风光的世俗感情的描写,旋律优美,却缺乏深刻的内在感情,并且后期又发展了在物上任意加花,炫耀华丽的声乐技巧的不良倾向。

  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实际上和音乐术语中的“甜美”、“柔比或充满热情地”分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义语,这种风格的形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题材的原因,在人文主义思潮冲击之个,个性解放了,爱情成为文艺 (包括音乐) 的强烈突出的主题。

  为了表现这一主题,在演唱上很自然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格,柔和而甜美,细腻而舒展,幽婉而恬静,这些因素恰恰又是与放松自然地发声有联系,所以这就形成了美声唱法以放松、自然、优美,柔和的基础的演唱风格,其次是技巧的原因,首先在作由技巧方面。

  那里的作曲技巧只善于表现谐和的宁静的明朗的或是哀愁的情绪和内容,其次是在乐器及器乐伴奏技巧方面,当时的乐器还不发达,演奏的技巧更是落后发挥不了太多的戏剧性伴奏效果,第三个方面是声乐技巧方面,当时的美声要求主要是丰满、明亮、共鸣、抒情的音质,要求唱的圆润连贯,演唱中不得有强力生音和极强音量出现,这些要求至今还被我们所应用和要求。

  古典时期的立调音乐与巴罗克时期的复调有本质的不同,这一时期特别注意“和声”注意到音乐的纵向发展,并影响到演唱风格的很多方面,如在属和弦在重拍,主和弦在弱拍的阴性终止式情况下,旋律和演唱往往需要有一点渐弱的。

  柔和的收势当延长音结结束在强拍时则强收,在弱拍时则弱收,固之,演唱中的情绪变化音量是渐强、渐弱变化、音色变化、语气变化,吐字的虚实,轻重和收尾,换气等都与和声有极大的关系。

  起音要求准确,不允许有下滑音,要求典雅、流畅、秀丽、明朗为主要的风格特征,切忌夸张的感情表现和过度的力度对比,以中等音量的优雅、从容的声音作柔和连贯的演唱,这些风格的解释,使我们再唱如莫扎特的作品时应遵循的原则。

  19世纪的歌剧可以说是“盛开”了的花朵,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威尔弟、瓦格纳几位大师的歌剧角色的划分声部更为完美,这一时期由于“关闭”唱法的出现使男音成了某些歌剧中相当显眼的珍珠,这个时期的歌剧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

  20世纪的歌剧也延用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演唱风格,但在这一时期各个国家都有了自己的现代歌剧,都结合了自己国家语言,进行美声的歌唱,同时也在些基础分流出了美国的音乐剧及流行音乐的演唱几格,丰富了歌剧舞台的另一面,从各个时期不同的演唱风格中,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化背景,从某种角度上说,文化决定了音乐的发展方向音乐又丰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

  三、演唱风格与作品的“二度创作”

  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需要用那个时期的演唱风格来规范,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更能贴近作品的原来面貌,但是我们只能贴近在“二度创作”的过程,由于各自的经历、文化音乐修养教育背景等等的不同,便有了不同的“二度创作”,但有了这样的一个总结,使我们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都有一个参照,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参照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控,便有了一个方向,当然在进行“二度创作”音乐作品不能单单的是风格就能唱好的,更需要美声的技巧和方法,当这些方法、技巧是将近400年来对这一演唱风格的积累和总结,虽然现在有太多歌唱流派但“美声”的歌唱原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连贯的声音,强有力的呼吸支持,良好的共鸣。

  掌握了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的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本文通过歌剧与美声的关系,不同时期的演唱风格,演唱风格对二度创作的影响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阐述,将近400年的美声唱法对我们现代的音乐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对我们现在的歌唱起着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